近來,汽車“價格戰”鬧得沸沸揚揚,從特斯拉打響汽車“價格戰”第一槍開始,小鵬、蔚來等品牌也紛紛加入戰斗,湖北武漢緊隨其后,聯手東風汽車集團公司旗下各品牌將“價格戰”推向**,再到3月17日,成都市宣布推出史上優惠幅度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汽車促銷活動。共計發放1億元補貼資金,符合規定的車型,單車累計補貼最高可達15萬元。力度之大令人驚嘆,見此,中國汽車工業協會開始呼吁企業保持理性,早日停止這場“價格戰”。
那么為什么會開始“價格戰”呢?燃油車降價大家肯定首先想到是因為“國六B”即將實行,與國六A相比,國六B的排放標準更加嚴格。這意味著,此前使用“國六A”排放標準車型過渡的車企必須在7月1日前加大庫存清理力度,而放價優惠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大降價短期之內能消化一些庫存,回籠一些資金。沒錯,但疫情也對汽車產業鏈供應鏈產生了巨大影響導致市場長期缺乏活力,市場不景氣。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新能源汽車的崛起,隨著新能源產品力的不斷提升,擠壓著燃油車的生存空間,推動著燃油車產業的升級,促進“油轉電”的轉換,因此有許多傳言說這是“燃油車的末日”、“只是燃油車強撐罷了”、“燃油車即將退出歷史的舞臺”等等,但其實現在燃油車也在順應時代的發展,順應新能源的潮流,正在積極努力地發展自身,以驚人的速度進行革新自我以適應市場。因此在未來一段時間中,兩者會共存,滿足不同消費者的不同消費需求;
新能源汽車的降價是因為受到了油車降價去庫存的影響,市場開啟淘汰模式,新能源車已經進入了降價搶占市場份額的環節,除了比亞迪之外,零跑在不久前的發布會上打出了更響亮的口號稱他們追求的不只是“油電同價”,而是電車比油車價格更低。隨著鋰礦不斷下跌,各地新能源汽車的“價格戰”隨之進入白熱化階段,說明現在利潤已經是靠量來維持,為搶占市場占有率“血拼”一番。
最近有風聲傳出說BBA要減產漲價,不參與“價格戰”。針對冷門小眾的車型自然是無所謂的,但對于34C等銷量臺柱來說,短期有可能,但長期可能性不大,所以可能也只是虛晃一槍;再看吉利表示不會參與“價格戰”,未來將聚焦在提升品牌價值上,根據價值規律來說,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高價值其實就是高價格,加入在激烈的“價格戰”的影響下,市場失去了活力,誰還去買高價格?
說是通過控制成本降低生產成本就能降低商品價格,但還有品牌溢價,特斯拉在投資日時也說了降本增效,但價格依舊是怕偏高的,大部分的人都還只是看看的。打造品牌價值就就是拔高自己,制造品牌溢價,就像nike和貴人鳥,制作一對鞋的成本跟本沒有那么高,但nike就是能賣2000塊甚至更高,而貴人鳥就是一兩百的均價。大多國產品牌通過提升品牌來進行溢價,動不動都打出超越BBA旗號,有向上爬的心是好事。但是,更重要是做出國人人能買得起的“好車”,而不是想著靠品牌溢價收割大家的愛國情懷。只有通過高質量穩定的產品以及品牌競爭力與影響力才是實現銷量逆襲的長期路徑。
市場的價格現在再怎么波動,停止是必然結果,比的就是哪家企業的血厚,能在這場“廝殺”里堅持下來。市場供大于求必然會出現大量庫存積壓,高庫存已成為經銷商乃至主機廠共同面臨的最大問題,這就是本輪車市““價格戰””爆發的深層次原因。通過““價格戰””來獲取發展利益的可能性已越來越小,對單個企業如此,對整個行業亦然,太激烈只會兩敗俱傷,沒有企業可以獨善其身,像理想、吉利等表明不參與“價格戰”的企業也不能避免,除非他們不想要市場占額了?!皟r格戰”作為被部分廠家屢試不爽的促銷手段,在短時間內確實能產生一定的“成效”,但從整體和長遠看,其對行業、對自身、對消費者,卻難以提供長久且穩定的正向作用。價格是由供需關系決定的沒有錯,但這要有個前提,就是要在公平且自由的市場上,而且買賣雙方都要充分的了解信息,才能做出準確的判斷,還應該盡快回歸合理的市場化競爭。
|